批判反思
在这一单元的工作中,我的作品主要使用油画来表达。我对宗教和性这两个元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这与我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我从小被不同的文化语境所影响,其中包括基督教所代表的圣经典故和禁忌,以及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在跟随基督信仰的同时,我又不断对自我身份产生质疑,并从东方和西方不同视角进行反思。我对宗教绘画的兴趣使我将一部分绘画研究集中在早期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身上,比如马萨乔和弗朗西斯卡,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些老大师对圣经的描绘。像是皮耶罗-弗朗西斯卡的作品《基督的洗礼》(图1)中,原作最打动我的,是背景中准备进行受洗仪式的男性:他正在脱掉上衣,而上衣恰好遮住了他的脸。我不禁对画中受洗者的情绪展开联想:他是激动、感动还是不安?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我年轻时的洗礼经历,我用这件作品作为载体(图片2)来表现我参加洗礼仪式时的感受。
在那之后,我的创作方法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通过文献、家庭照片和信息收集,在第一单元的作品中,我主要使用了2000年左右在中国农村教堂拍摄的一些纪实照片,其中包括唱诗班、圣剧的舞台剧照和教堂里的日常场景。但在实践了几件作品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图像库,个人素材的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不想被自己有限的影像资料所限制,所以我引用了一些摄影作品、纪实图片,还有电影截图,比如塔尔夫斯基《乡愁》中的殉教者,或者Carl De Keyzer对基督教的诠释。另一方面,我会根据一些关键词进行创作,这些关键词来源于日常耳熟能详的语句、文学作品,像是得救、硫磺火烧、无器官身体。尽管我的作品中有很多主观视角的片段,但我希望我它们可以跳脱出个人的叙事,观众可以自行将搭建这些碎片化的图像,形成自己的感觉。

image 1


image 1

image 2, oil on canvas, 160x200cm

image 2, oil on canvas, 160x200cm
在阅读小组对里希特和凯瑟琳-安扬戈-格吕内瓦尔德作品的讨论中,其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这两位艺术家同样是二次绘画纪实照片,但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身份位置去描绘这类政治纪实性质的内容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与意义。这促使我思考我使用这些二手资料的目的是什么?并且通过这些资料所形成的二次描绘想要给观众去传递什么信息?综合这两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表达了一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记录相融的杂交性画面。这种混合可能会产生意外的效果,慢慢地消解我的个性。我希望将这些图像并置在一起,使观者能够主动得将不同画面组合在一起形成想象(图片3)。

image 3

image 3
在绘画方式上,Gerard Garouste(图4)的工作对我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第一眼充斥着猎奇和诡异的气质,但又伴随着古典性与宗教性,画面中低俗的内容与崇高的气质参杂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张力。其次,尽管Garouste的取材非常之丰富,像是神曲、浮士德、卡夫卡、圣经,但是在观看作品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直觉感受去体验,我会忘记他画作中的背景历史以及哲学思想。同时,他的绘画方式非常直接,他的笔触十分大胆与明显。基本上Garouste和亚历克斯-卡茨(图5)一样可以迅速完成作品。关于我之所以涉及性元素的原因,一方面联系了我的自身经历,对于性的痴迷,同时内心对于耳濡目染的宗教禁忌的不安。另一方面是乔治巴特耶对于性的描述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他那本眼睛的故事中,其中的情欲、再现,逾越,疯狂。病态的愉悦所带来的强烈快感与世俗禁果所产生的纠结痛苦相互交织,这种极大的反差深深得震撼了我。我不禁开始思考性是什么?性的边界又是什么?也促使我尝试去解放自身动物性的一面。

image 4

image 4

image 5

image 5
此外,挪用历史图片也是我常用的方法。挪用的好处是可以快速转录信息,但缺点也在于稍有不剩,就会导致你自己的信息被原作所吞没,使画面整体变得单薄无趣。我期望自己能以眼前的现实为出发点,利用图像中的经典元素和历史的力量,通过一种有趣的、当代的方式去生成新的图像,从而和原作产生差异。

painted by Masaccio



painted by Masaccio
Reference:
Robertson, J and McDaniel, C, n.d.^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p.18.
Robertson, J and McDaniel, C, n.d.^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pp119-123.
Deleuze, G., Guattari, F. and Massumi, B. (2019) in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Bloomsbury, pp. 326–330.
Bataille, G. et al. (1982) in Story of the eye by lord Auch. London: Penguin, pp. 37–40.
Pal, A. (2023) Marlene Dumas: Metal magazine, English. Metal Magazine. Available at: https://metalmagazine.eu/en/post/interview/marlene-dumas-the-image-as-burden-amrita-pal#:~:text=Drawing%20inspiration%20from%20still%20images%2C%20she%20recreates%20them,the%20Tate%2C%20“second-hand%20images%20can%20generate%20first-hand%20emotions”. (Accessed: January 23, 2023).